内蒙古服饰与旅游:炫动民族风

发布时间:2017-07-12

明星户外旅游真人秀节目的火爆,逐渐带动出现许多的旅游热点。高收视率之下,最具吸引力的无非是“特异”,景观奇特,风俗迥异。许多最具民族特色的东西,往往会成为节目的亮点。如《爸爸去哪儿》《偶像来了》等节目,都选择在我区的草原上拍摄取景,其中最具传统性的环节,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兼具观赏性。

  当林青霞、宁静、赵丽颖等偶像明星,身穿蒙古族服饰走向草原、录制节目之时,展现在镜头前的,不仅有她们个人的魅力,还有服饰所带来的灵动。民族服饰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真人秀节目中对服饰的运用和展示,大大提升了其观赏性。

  人们到一地旅行,最先吸引人的往往就是服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服饰是吸引旅行者的重要文化符号,是旅行者旅游凝视的对象元素,是发展旅游业可以开发的重要资源。如今,全区各地的那达慕、旅游节、文化节等活动,也将特色服饰作为重要的资源,进行各具特色的文化展示。

  草原上的风徐徐吹过,清澈湛蓝的天空上,洁白的云朵飘过。蓝天白云之下,苍茫的草原之上,最为丰富多彩的莫过于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服饰的发展变化与其世代繁衍生息的广袤草原地理、气候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浑然大气的男装、精美艳丽的女装、象征尊严的帽子、大方实用的袍子、功能独特的腰带、便捷舒适的靴子……不仅关系着蒙古族的审美观念,还体现了蒙古族固有的风俗特点。

  在我区,蒙古族部族服饰可谓异彩纷呈,阿拉善服饰、乌拉特服饰、鄂尔多斯服饰、察哈尔服饰、苏尼特服饰、乌珠穆沁服饰、科尔沁服饰、巴尔虎服饰等等。在各地的文化活动之中,尤其是旅游业中,蒙古族服饰风格的时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随着历史的衍进,蒙古族服饰已经从生活必需的社会功用特质载体发展成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不仅文化积存丰厚,而且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容易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目前,蒙古族服饰已经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成为蒙古族地域文化的标识物,它凝聚着蒙古族的民族精神,成为我国民族服饰大观园中一朵靓丽的奇葩。

  自2003年至今,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今年是第十二届举办年。11年来,先后在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呼和浩特、满洲里等盟市举办,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为丰富内蒙古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内蒙古旅游整体形象,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已经成为内蒙古地区独具特色的品牌节庆活动。

  十年的探索,十年的坚守,从最初18个参赛队发展到70多个,从最初单一的比赛到国际间的交流、研发、商贸洽谈,从单一的赛事到提升民族文化感召力和旅游整体形象……

  9月相约塞外红城

  在即将到来的金秋九月,人们满是希望,洮儿河畔又会响起意蕴悠长的蒙古族长调,伴着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场“民族盛典”即将在小城乌兰浩特开启!2015年9月9日—12日,第十二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暨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将在塞外红城乌兰浩特隆重举行。届时,这里将汇集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这里将成为盛放服饰之花的最美舞台。千人模特儿走秀、民族特色鲜明的盅碗筷舞、200人的四胡齐奏……每一项表演都会为服装服饰艺术增添一道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让时间定格在这个自治区东部的小城——乌兰浩特,这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城,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这里留下痕迹;抵抗外侵的难忘日子里,第一个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府在这里成立……

  蓝天下,成吉思汗庙庄严肃穆,通往大殿两侧青松翠柏油绿的枝叶泛着充满活力的生命之光,见证着这里时光如水的苍茫岁月

  乌兰浩特之过往

  乌兰浩特市地处大兴安岭中段南麓的洮儿河、归流河流域,地理坐标为北纬46度,东经122度。历史上,今乌兰浩特市所在的洮儿河、归流河流域一直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东胡系各民族繁衍生息的热土,因而与东胡系游牧民族的后人——蒙古族有着不解之缘。

  东胡,因牧地在匈奴之东而得名,意为“匈奴之东的胡人”。大兴安岭地区正是东胡人牧地的中心。东胡人后来被新兴的匈奴人征服,逐渐形成鲜卑人和乌桓人两大支。公元2世纪中叶,鲜卑人在其杰出的首领檀石槐领导下崛起,统一了蒙古高原,建立了庞大的鲜卑各部大联盟。由于鲜卑人社会发展水平不同,鲜卑部落大联盟在檀石槐死后很快瓦解。此后,因受匈奴游牧文明影响而强大起来的鲜卑各部,不断迁出大兴安岭,走向蒙古高原的草原地带,从事畜牧业生产,过着自由自在的游牧生活。其中的一支鲜卑人——拓拔鲜卑还入驻中原,建立了北魏政权。

  留居大兴安岭地区的鲜卑人则仍过着原始畜牧业与采集、狩猎业相结合的生活,到了公元6世纪,他们以“室韦”的名称出现在汉籍中。“室韦”就是“鲜卑”,是汉籍对同部族名称的不同译写。鲜卑或室韦的原音当是serbi或sevl。在室韦时代,洮儿河、归流河流域是室韦人的一支乌部候人的牧地。

  1206年,出身于蒙古部贵族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大蒙古国,室韦——达旦人各部在蒙古部的旗帜下形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曾经震憾世界的蒙古民族诞生了。自大蒙古国建立以来,乌兰浩特地区一直是成吉思汗幼弟翰赤斤属民的牧地。科尔沁部的南迁,改变了这一历史。在此后长达四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乌兰浩特地区就成了成吉思汗长弟哈撒儿后裔统治下的科尔沁人的生活舞台。直到今天,乌兰浩特地区的蒙古族仍以科尔沁蒙古人为主。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乌兰浩特地区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在事关民族存亡的为难时刻,蒙古族知识青年开始觉醒,民族意识开始增强,民族主义思潮迅速高涨。1941年春,部分蒙古族知识青年提议在王爷庙即今乌兰浩特修建成吉思汗庙,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人们出钱出力,通过募捐、义务劳动的形式,历经三年,终于在1944年10月建成具有民族建筑特色的、雄伟壮丽的成吉思汗庙。它与位于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遥相呼应,被称为“东庙西陵”。

  科尔沁蒙古族服饰

  蒙元文化的发展历经千年,历久弥新。如今,在内蒙古东部的塞外红城乌兰浩特,更是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成吉思汗庙则承载了蒙古族草原儿女浓重的情思,也正因为如此,第十二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暨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开幕式选定于此,是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一种纪念,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

  富饶辽阔的北疆大草原是蒙古族世代居住的沃土,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游牧文明和草原文化,其中,服饰文化就是草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绚丽奇葩。按照自治区、兴安盟两级工作部署和安排,乌兰浩特市举办十二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暨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

  乌兰浩特地区蒙古族服饰以科尔沁蒙古族服饰为主,常用白色、蓝色、黄色、大红等色彩的面料,这与他们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男袍一般以深蓝色、棕色为主,女袍则以紫、红、绿、天蓝色为主。乌兰浩特地区服饰文化深受科尔沁蒙古族服饰影响,在颜色和镶边方面具有自身特色。奥日雅玛拉刺绣是蒙古民族独有的传统手工刺绣技艺,该技艺多用于蒙古族服饰镶边、腰带等处,可谓“点睛之笔”,2011年,奥日雅玛拉刺绣被批准为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在2009年,乌兰浩特市成功举办内蒙古乌兰浩特科尔沁民族服饰设计暨模特大赛,精彩演绎了蒙古族传统和现代精品服装服饰的独特魅力。典雅华丽的服饰展示和多姿多彩的歌舞表演,浓郁的民俗民风,将独特的地域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舞台上,汇聚为缤纷绚丽、气势恢宏的艺术盛会。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最具竞争力的是文化这张名片。蒙元文化,就是乌兰浩特市递给世界的一张名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乌兰浩特市不断拓宽文化渠道,挖掘蒙元文化底蕴,将边塞红城的历史风韵谱写出一首首华美的乐章。也正因为如此,十二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暨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的举行,必将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护佑之下,演绎出蒙古族文化的绚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