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马颂》诗意呈现多彩草原文化

发布时间:2018-04-04

新华网呼和浩特9月1日电(曹桢)千军散,战鼓息,受伤倒地的战马坚强地站立起来,将奄奄一息的蒙古族战士驮回故园……舞台上的这一幕,戳中观众泪点,也赢得现场最热烈的掌声。

    这是大型马文化实景剧目《千古马颂》在呼和浩特的第12场演出。8月30日晚,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的演出现场内,近1500个座位座无虚席。制作人郑睿达说,每一场演出的观众人数都比往年翻了一番。

    从2014年首演以来,《千古马颂》一直在锡林郭勒驻场演出,2014至2016年累计演出136场。随着剧目不断打磨成熟,2017年8月正式转场呼和浩特。

《千古马颂》演出现场 (新华网 曹桢 摄)

    100多名演员,100多匹马,在上万平方米的舞台上,上演万马奔腾的震撼场面、一人一马的脉脉温情,将观众带进一个人与马和谐共处、诗意栖息的美好境界,深深烙印在观众的眼里心里。

    《千古马颂》执行总导演阿拉腾巴格那,从小在牧区马背上长大,在他眼里,舞台上每一个人与马的感人情节,都能在他年少时的生活中找到原型。

    牧人之子幼年时,就被阿爸抱上马背。幼年长成少年,阿爸将套马杆交给了他。到了青年时,牧人之子在马背上迎娶了自己的新娘……艺术源自生活,舞台上的场景,是很多草原上成长的蒙古族汉子真实的经历。

    在阿拉腾巴格那的记忆里,骑马的牧民如果在草原上摔倒,马或者一直守在主人身边等他起身,或者跑回家带着家人径直来到主人身边……演出之所以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再现了这些真实的情景。

《千古马颂》演出现场 (新华网 曹桢 摄)

    《千古马颂》的总导演由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执行导演穆青担任,执行导演团队则全部是来自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的本土导演,演员也多半是蒙古族。制作人郑睿达称,这样的团队组合,将外来的先进艺术形式和传统的民族文化相融合,成为内蒙古驻场演出剧目的典范。

    执导人与动物共同参与且以动物为主体的舞台剧目,整个团队此前都没有这样的经验。但在马背上长大的阿拉腾巴格那,并不缺少和马沟通的能力,他了解马的脾性,知道怎样和马建立感情,彼此信任。

    舞台上人与马的高度配合,来自台下朝夕相处建立起的亲密感情。一人,一马,四年来几乎是不变的组合。台上是演员,台下是牧马人,洗马、喂马、卸马、遛马……演员每天都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自己的马。走上舞台,人与马已经不单单是表演,更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12场演出,场场满座。郑睿达表示,《千古马颂》会常年落户呼和浩特,全年都有演出计划。根据市场调研情况,计划2018年5月起保持每天一场甚至两场的高频演出,以满足市场需求。

    作为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首部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剧目, 2016年《千古马颂》在锡林郭勒演出一个多月,实现600多万元票房收入。随着运作团队趋于成熟,未来还将开拓出更大的市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齐头并进。

    除长期驻场演出外,主创团队还计划打造另外一支演出队伍,将《千古马颂》带到全国,甚至带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内蒙古宝贵的民族文化。

分享:

责任编辑:石毅